新闻中心
News
分类>>提高健身教练“含金量”激发全民健身新活力
提高健身教练“含金量”激发全民健身新活力党的以来,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谋划、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,取得了显著成效——“运动是良医、健身是时尚”逐渐成为大众共识,健身场所成了“网红”打卡地,“健身小白”“健身达人”随处可见,健身行业方兴未艾、来势看好。
作为健身行业参与者、指导者,健身教练在推进“健康中国”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目前,我国健身教练的职业状况还不尽如人意,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——
专业人才匮乏。在人民网的一项调查中,84.28%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参与运动健身。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,健身教练队伍持证率低,参与职后培训的人员比例不足10%,且健身教练年龄和学历普遍偏低,比如,截至2019年,长沙市私人健身教练中有专科以上学历者约60%,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到5.3%。
区域发展不均衡、行业项目发展不均匀并存。2018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显示,在长沙注册成立的健身俱乐部和工作室分别为282、622家,远不及“北上广深”以及重庆、杭州、成都等城市。在行业项目方面,体操、乒乓球、足球等传统项目教练员资源相对丰富;田径和游泳项目具备教练员资格的人数分别达到在岗人数的89.2%和88.5%;瑜伽、运动康复等项目具备教练资格的人数不及传统项目比率一半。
行业发展欠规范bwin必赢登录入口。健身场所激增、健身教练供不应求,导致一些乱象滋生:教练素质良莠不齐,甚至有无证人员给自己贴上“国家级健身教练”“指导师级健身教练”牌子牟利;健身指导不规范、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,甚至存在较大安全隐患。
高度重视健身教练培养。高等体育院校和省、市体育部门要把健身教练人才培养提到战略高度,纳入教学和培训计划。严格把好“出口”关,规范资格认定程序,着力培养一批理论和业务能力突出、能够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健身教练,提升健身教练“含金量”。强化省、市、县健身教练培训体系建设,列支专项经费预算,持续提升健身教练的专业素养。
精准对接社会需求。根据《全民健身计划(2016-2020)》,到2020年,我国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,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.35亿。健身人数急剧增加,要求加快健身教练培养步伐。要鼓励体教类院校、社会培训机构与健身机构建立广泛、深度、长期合作关系,立足群众需求、瞄准消费市场,探索“传、帮、带”模式,科学培养、精准输送不同种类型健身教练。
持续加强健身市场监管,务必做到持证上岗。各级主管部门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,让健身教练持资格证上岗逐渐成为行业权威标准,开展健身教练“无证上岗”专项整治行动,加大对“无证上岗”行为处罚力度;务必做到规范收费。健身经营机构要加强行业自律,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标准,合理调整健身教练收费,按照教练员素质、职业发展情况、教龄及经验水平等进行区分。职能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,确保健身行业价格公道透明,避免出现“天价”健身、“强制消费”和“潜规则”收费。
引导健身者理性消费。群众在选择健身场所及健身教练时,应首先核实健身场所是否拥有合法营业执照,健身教练是否拥有国际、国家权威部门或专业协会等颁发的教练资格证。比如,由国家体育总局认证的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证书、由中国健美协会认证的CBBA专业健身教练证以及运动营养师证书、运动康复师证书等。健身者应根据个人喜好和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健身项目,坚持理性消费,拒绝盲目健身。
加强全民健身公益指导。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明确提出“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”,社区健身将成为新趋势。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发动健身教练进学校、单位、企业、社区和农村,通过开展“8·8全民健身日”主题活动、各类文体赛事等,为群众普及健身知识、提供健身公益指导,营造全民健身浓厚氛围。
探索“互联网+健身”模式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,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健身教练指导的“网上健身”“直播健身”备受青睐,刷新了人们的健身体验,激发了大众新需求。为此,应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健身”新模式,完善网上健身平台建设,以更移动、更智能、更便捷的方式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。